■报道联盟·走近云贵大旱中的孩子们
“水来啦!水来啦!”3月23日下午,当载满桶装矿泉水的两辆大货车相继开进龙里县三元镇新安村时,整个村庄沸腾了,提着水桶已等候多时的孩子们欢呼雀跃了起来。当天,贵阳黔山秀水工贸有限公司联合社会爱心人士向村民们捐献了1000桶爱心水,缓解了村民们饮水难的窘境。
提水的孩子
在前来提水的村民中,不乏留守儿童的身影。
10岁的曾梅(化名)提着个小桶,站在人群中有些不知所措。78岁的奶奶已经提不动水了,平时,家务活大多是小曾梅一个人操持,提水的事自然也落在她的肩上。
父亲因为吸毒被送进戒毒所,母亲已经离家出走很多年了,家里,只剩下小曾梅和年迈的奶奶、残疾的哥哥相依为命。
“小姑娘,你也来提水啊?”见有人打招呼,小曾梅并不答话,一脸沉默。热心的村民帮她倒上了半桶水,她提起水便埋头往家里赶。
如今,每天一放学,小曾梅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提着水桶到村子里的古井边去等水。古井没有完全干涸,有个小小的泉眼,还能冒出些水。每天从早到晚,在这里排队等水的村民络绎不绝。
有一天晚上,小曾梅从晚上五六点钟,一直守到第二天清晨4点钟左右,才挑回了满满的两桶水。
“这娃娃很乖,就是太沉默了。”奶奶老泪纵横。
“老师,我们渴!”
新安村是个有着1000多人口的村庄,以往,村里的饮用水主要来自一口古井,从去年11月以来,由于持续干旱,古井几乎干涸了。饮水问题,成了村民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新安小学里208名学生的生活,也因此遭到严峻的考验。
自从村里没水喝后,学校里的7名老师便利用课余时间,轮流上几公里远的镇上取水,然后烧开了给学生们喝。
即便如此,学生还是有挨渴的时候。
有一次,取水的老师还没有回来,7名学生从教室里跑了出来,他们齐刷刷找到校长陈国义:“老师,我们渴……”最终,陈国义在办公室里找到了喝剩下的半瓶矿泉水,嘱咐他们:“一人喝一小口。”而学生们很懂事,喝起水来很克制,这让陈国义很是心疼。
“以前,我们每天都会给每个班级配备一定量的开水,现在没办法了,每天拉回来的水都不够喝。”据陈国义介绍,在208名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都在外打工,现在他们几乎成了村里找水的“童子军”。
待建的引水工程
“新安村是我们县受灾比较严重的一个村庄。”村支书李金荣说,除了村民自发找水外,县里每周都会组织相关部门送一次水过来,村民们的生活用水勉强可以支撑,但到现在为止,村里的旱情依旧没有半点缓解的迹象,春耕生产根本无法开展,这对村民们来说,是很大的损失。
一个可喜的消息是,就在前几天,有村民在附近一个山坳里找到了一小口地下水,村民们为此兴奋得奔走相告。闻讯赶来的县卫生和水利部门,也相继投入了工作。
经化验,这口地下水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但接下来的问题显得很棘手,这里面的水储量足以供应1000多人的日常用水吗?怎么样才能把水输送到3公里之外的新安村呢?
记者来到现场的时候,三元镇水利站的工作人员陈高华正在进行勘察。这口地下水大约有1.5平方米的面积,很清澈,但深不见底。
陈高华说,为探明储水量,他用抽水机连续4个小时不间断抽水,发现水平面只下降了几厘米,第二天一大早,水又涨上来了。“经过反复勘察,现在可以肯定的是,这里面的储水量很大,应该有地下暗河。”
由于地处山坳里,水压不够,要将水引到村里,只有在山顶上修个蓄水池,然后将水抽出后再通过管道输送的方式为村民们“解渴”。但粗略一算,这一工程至少需要20万元,无论是村委会还是镇政府的领导,都为此忧心忡忡。
贵州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