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几个月前还被认为处于“小阳春”、被形容为G2的中美关系,仿佛顷刻间坠入冰窖:汇率争执,贸易摩擦,哥本哈根峰会分歧,谷歌退出事件,对台军售,宣称要会见达赖喇嘛……曾摆出“温和态度”的奥巴马政府忽然180°大转弯,作出一副咄咄逼人、大包大揽的姿态,管得着的要管,管不着的也要管,而且似乎是中国政府越不爱听什么,奥巴马、希拉里及美国政府要员就偏偏说什么;中国越敏感的底线、红线,美国政府就越要迫不及待地去碰几下,且惟恐天下人不知一般,要大张旗鼓地碰。
另一方面,向来在中美关系上采取谨慎、克制立场的中国政府,也表现出针锋相对的罕见强硬:在汇率和贸易问题上不为所动,在哥本哈根峰会上站稳脚跟,在谷歌退出问题上对公司采取低姿态、却对美国政府的施压强硬弹回,在美对台军售后不但中断刚恢复不久的两军交流,而且表示将制裁参与军售的美国公司,在奥巴马会见达赖问题上,也一如既往摆出强硬姿态。
一些评论家就此认为,中美关系进入“全面交锋时代”。
然而正如不少国内外舆论所指出的,在双方针尖对麦芒的强硬姿态背后,是相对克制的实际行动。
美国政府固然启动了高达64亿美元的军售,却不包括最敏感的攻击性武器——F-16战机和潜艇,在中方作出强硬反应、美国国务院绷着脸孔反弹之际,国防部长盖茨却出言谨慎和缓;奥巴马固然在讲话中高喊“坚决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口号,却同时反驳了“中止对华贸易”的论调,认为“贸易保护主义不符合美国利益”;白宫固然提前高调宣布奥巴马接见达赖喇嘛,但在此之前却同样公开表示“西藏属于中国领土”,很显然,在语言上咄咄逼人、甚至有刻意挑衅之嫌的美国政府,在行动上却留有余地。
中国的反击同样如此。尽管语言之犀利,态度之坚决,是近年来罕见的,但同样留了一定的分寸。如虽反对施压人民币汇率,却主张汇率稳步改革;虽提出对美军售企业制裁,却并未拿出具体名单和方案。
对于奥巴马政府而言,他们此前的“怀柔”,意在换取中方“实质性让步”,包括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建设性合作”,在减排、汇率和贸易平衡等方面满足美国巨大胃口等,既然“怀柔”做不到,自然要换副面孔试试;由于美国对中国的“软弱”得不到“应有回报”,国内保守派对奥巴马十分不满,要求强硬的声音日趋高涨,对此奥巴马自然不能不有所反应。
不仅如此,由于内政、外交等诸多重要领域,奥巴马政府的施政乏善可陈,支持率直线下降,不久前更输掉了标志性的麻省参院普选,这迫使奥巴马必须拿出些立竿见影的“战果”,以挽回颓势,相对于内政、外交等一堆棘手难题,摆出一副对华强硬的姿态,是“投资小、见效快”的“速成项目”,奥巴马当然不会错过。
由于美国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13%,国内民怨沸腾,而产业工人恰是民主党最大的票仓,奥巴马必须在此方面有所表现,不久前的国情咨文中他也果真把“解决失业”当做头等大事,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失业谈何容易,利用蓝领阶层对“中国制造”、“中国夺走就业机会”的恐慌,用中国转嫁危机,自然会成为奥巴马的考量。
还应看到,中国的迅速崛起让美国朝野普遍感到不适应。2月2日,保守的《华盛顿邮报》和自由派的《纽约时报》不约而同刊出社评,主张对华强硬,认为“既然怀柔不能改变中国,干脆换硬的试试”。正如法国《回声报》2月1日文章所言,当惯了老大的美国人不习惯突如其来的多元化社会,因此当强劲对手骤然出现时,便会出现这种因不适应、不习惯而产生的“显示肌肉冲动”。而这种强硬做派又很容易让自信满满的新强国认为是“包围自己的阴谋”,并采取硬碰硬的应对,以免被其他国家起而效尤。
然而强硬姿态的背后,两国有经验的政治家心里都明白,中美两国间的联系已十分密切,利益盘根错节,全面对抗只能导致两败俱伤,这正是双方竞相表现强硬姿态,却又不约而同留有余地的奥妙所在。
这种微妙姿态让中美关系处于“全面对垒”、“有限对抗”的局面,前者旨在表明自己的底线,而后者则意在试探对方底线的弹性。估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全面对垒、有限对抗的态势将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