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生活在杭州,喜欢这座城市。以后不做保安了,我会从基础开始,先去四季青、专卖店做营业员,有经验了开家有个性的服装店,再将服装的图案和装饰经过自己手工改造后出售。”去年,从浙江理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专科毕业后,校园保安徐梅芳正在就读法学专业专升本课程。昨天,她激动地将自己的“留杭计划”告诉了记者。
在浙江理工大学,徐梅芳不是保安自考的个案。该校保卫处科长任玉明介绍,在理工大学下沙校区63个校卫队员中自学深造的约有20人,目前已有6人专科毕业,大专在读的7人,专升本在读的3人。
这些校园保安们大多来自于湖南、安徽等农村,只有初中或中专文凭,与校园内来来往往的大学生年龄相仿,他们被称为生于农村的“80后”,伴着“加快发展市场经济”的口号进了城。但是,与“七字头”和“六字头”农民工相比,他们不想做城市的“过客”,渴望以智力而非体力在城市生存。不知不觉间,他们悄悄地完成了自己知识结构的“升级”。
心理的“落差”
让他们重拾读书梦
保安队中队长徐军老家在湖南农村,高中毕业后来到理工做保安,每日看着来来往往与自己同龄的大学生们,心里泛起了读书的念头:“校卫队是年轻饭,学校读书氛围好,于是我就想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考高等文凭。徐军利用周末等业余时间坚持了三年,平时他常常和大学生一起跑图书馆,有时去旁听一些课程,和周围的大学生朋友交流请教,“有些老师都已经认识我们,而且有时候能够给我们一些帮助。”去年年底,他从浙江理工大学成教学院的物流专业毕业。
“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学校又是最适合读书的地方,”浙江理工大学保卫处科长任玉明谈起他负责的那群保安时感慨道,“他们一般都是高中或者中专学历,女孩在19岁以下,男生在20岁以下招聘进来的,大多数来自武校或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所以他们在学校当保安时和大学生的年龄相似,相互间的影响很大。”
高校保安和在读本科生
“结对子”
在浙江理工大学,学校为贫困生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其中70多位贫困学生与保安组成“学生护卫队”。“周一至周五,每周晚上花一个半小时,双休日花半天,帮助校园保安执勤,这为保安与大学生相互间的深入交流提供了很好机会,”保卫处科长任老师说:“护卫队里的大学生常常指导我们自考的保安,尤其是英语和计算机这两门课程。”
回忆起那段读书的经历,徐梅芳说:“我是2003年过来的,那时候有些保安正在读书,这对我的触动很大;2005年我报了高复班,借了前人的资料开始复习,上服装设计专业课,有时候常常去图书馆看一些服饰、流行类杂志,这些对我的帮助很大。”
服装学院08中美服装工程(2)班在班长吴建秋的组织下,和自考的保安人员结成对子,定期给他们做英语、计算机、数学等方面的辅导。吴建秋说:“通过相互的交流让我很震撼,现在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他们身上敬业、刻苦、朴素的精神让我感动!”
社会压力和大学氛围
触动他们主动充电
原浙江理工大学保卫处处长现浙江理工大学后勤总公司党总支书记戴建华与校园保安们有着不解之缘,在17年的高校保安管理体验中,他不禁感慨,校园保安学历低,而且都是来自农村,经济能力低,自身的发展不是很乐观。但是,他们也是“80后”,尽管在户口本上他们仍是农民身份,但其中相当多的人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劳动,甚至连自己家里有几块田都搞不清。所以,他们想要留在城市发展,只有通过再学习提升自己。
浙江理工大学的甄月桥老师指出,校园保安从农村到城市,经过工作后形成压力。一种是群体压力,主要来自同龄人,在学校这种氛围下,同龄人在学习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做准备,而他们如果不提升自我的文化综合素质和技能,就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作。还有一种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毕竟社会招工在专业知识与素质方面有一定要求与标准,如果只是以现有的知识,他们的工作生活很难发生改变,要立足于今后社会,“学习”是必然途径,“充电才会赢”。